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

關於練習




  《療癒寫作》一書中,提到的練習,指的並非平時我們所言「practice makes perfect.」的那種,而是--對你所選擇的事,規律地做、沒有目標。
  我蠻喜歡這個定義,更喜歡之後的延伸:幾個月後,即使是你衷心喜愛之事,也會生惰性和障礙。這時,就有機會遇見自己的心智意識,看一下它的計謀和心計,這才是最終的練習:到達自己的前線--後門。

  我學著寫每日紀錄(俗稱的日記)時,也碰過這樣的難題。靈感源源不絕時,我寫的很多;靈感枯竭,或對生活毫無戀棧時,寫的變少了,就會開始對自己苛責。或是,大四時,進行的每日瑜珈,即使只做三次,但有時還是會懶得做,就想著:放棄算了。這些事都是我自己想做的,雖然還不算衷心喜愛,但的確是自己選的。即便如此,還是會有惰性,這是為什麼呢?


  這持續的練習,表達了你的決心,對你的潛意識、對你深處的抗拒表示你是認真的(抗拒會大聲吼,你就更大聲地吼回去)。過一陣子,內在那「非個人的力量」就出來了,它強化並支持你對生活的承諾,無須特別的原因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《療癒寫作 p.80》

  後來我發現,克服惰性的方式,不是做得更多、更完美,而是要有點小休息。練習中的休息,就如同呼吸中的「呼氣」,一個簡單的break,意外地就能維持基本功。我改變日記的固定型態(即每天要寫多少的期望),變成了:只要寫幾行,就算幾個字也行。到後來,衍生成了簡單的格式:感謝日記、自我價值日記、情緒日記、身體日記、夢記。但是,夢記不見得天天有,所以會有空白。我對這樣的空白也欣然接納。結果你猜怎麼著?我反而天天都會寫日記,即使有些空白也不愧疚,就這樣持續了大概一年以上的日記,而今仍寫著。

  瑜珈的形式也轉變了,固定在飯後的半小時左右,這意味著我晚餐不能吃太撐或太飽,即使吃過多了,也要立即運動讓腹內的東西減少些,好讓我在拜日式時不至於吐出來。我一樣做拜日式,幾乎天天做,但我告訴自己:因為天天做,所以累了可以理所當然地休息。有時候,打工回來,累透了,我就不做;但有時候打工回來想伸展一下筋骨,我就做兩三下,或更多,直到我覺得夠了,隨時停止。這就是我的「彈性」與「空白」。

  其實,這真不好學。
  只要是持續的練習,人就會有種對於完美或是完整的渴望,接著,就會產生執著。一旦固執了,視野就會縮小,就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,或是其他的變通方式。

  所以,練習中的這種空白,得從「開始練習」去學習,從中去紀錄,去看看自己今日做了些什麼,但不要評價。
  然後,你才會知道,即便是這麼微小的練習,將來,也會帶來巨大的改變。


:相關文章:

  練習中的紀錄
  覺察後的行動練習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